展览展示、活动管理、品牌文化馆一一一欧马腾会展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
Deutsch English 中文 Français Español 日本語 한글 Русский язык    全球展览设计搭建服务热线: 400-6179-888

新闻中心 News

 当前位置: 首页新闻中心展览新闻

从北京车展可以发现中国急需打造品牌车展业

 欧马腾会展     2016-08-15     783

  刚刚闭幕的北京车展,让人看了后多少有些失望。虽然主办方一心想把车展办好,可是许多人看后都说:“没什么可看的。”

  如果观众说一个展览没什么可看的,这可能是对展览主办方的最大打击。

  再想一想,今年办了这么多的车展,有哪一家能让人觉得有些看头的呢?即便是以往比较风光的上海、北京展,今年也似乎风光不再。长春车展看似有些“热闹”,但其缺乏经验的组织方式,还是让媒体在事后揭了它的“短”。

  今年的中国车展业,似乎比哪一年都热闹,据说与车沾边的大小车展,算起来约有100 多家。不仅东部办,西部也要办;不仅有汽车厂的地方办,没汽车厂的地方也要办;不仅汽车消费热的地方办,汽车消费冷清的地方也要办。有意思的是:记者去看北京车展,未进展厅,先即被人塞上一封青岛国际汽车展的“邀请函”。可见车展之热,是避也避不了的。

  一方面是车展数量的多,另一方面是车展质量的差。以上海车展为例,缺乏国际大腕的参与,车展黯然失色;北京的这次车展被人称为小展,往届小展还是相当被人看好的,这一次也是激不起跨国公司的任何热情。至于其他的地方车展,就更没有什么看头了。许多车展名义上冠为“国际展”,实际上通用、福特、大众等跨国公司的影子都没有。

  再就是乱。想办车展的人一多,自然就会有矛盾,有竞争。尤其是在一个地方办展,纷争似乎不可避免。譬如上海今年本有三个车展,分别是6月份的国际展,9月份的商用车展,及12月份的家用车展(这又可以派生出3个专业展),汉诺威想插进来,结果前后都有车展,密密麻麻的,无处下脚,最后汉诺威选择在12月份,结果引来一场官司,以致现在12月份上海能否办展,由谁办展,办什么样的展都还是个谜。关于在北京、上海如何办展,有关部门曾有“计划”,只是现在各地车展纷起,“计划”似乎也不顶用了。

  各地纷纷办展,其弊端是:一是厂家叫苦不迭。既然要办车展,就必须有企业参加,所以展会组织者纷纷出面,利用各种关系拉企业参加。企业这时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,参加吧,没精力,更舍不得花那么多的钱;不参加吧,又会得罪方方面面的关系;二是观众麻木了。观众花了钱去看车展,结果别说概念车,国外的成熟车型都没有。就那么几辆车,平时在大街上都能见到,何必要花冤枉钱到展览馆里去看?三是降低了会展的水准。任何东西一旦泛滥成灾,必然鱼龙混杂,失去水准。车展也不例外,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
  汽车热带来汽车展览热,这是必然的。但是中国的汽车展到底该怎样办,却让人越来越感到糊涂。目前的情形,是一个典型的“原始积累”时代,靠“计划”不行了,靠市场又还没有经历一番拼杀,一切似乎都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过程中,再加上许多地方的长官意志,更显得斑驳陆离。

  出现这样的现象,背后当然是利益的驱动。利益驱动是市场行为,它本身没有错,错就错在利益的盲目驱动。不管有没有条件,主办方都想从车展的油水中分一杯羹,真不知他们为何不先掂一掂自身的分量?

  更何况,这里面许多行为与其说是商业行为,不如说是政府行为。没有条件也想办车展的,固然想通过车展来赚钱,更多的恐怕是想通过办车展来塑造城市形象。而在拉展商的过程当中,更是利用部门的“权力”。实际上,有好多车展,如果没有一些部门的“公关”,别说外地厂商,就是本地厂商,恐怕也不会参加。

  其实在9月份,令中国汽车业界关注的有两大车展:一是近在北京的车展,悄无声息;一是远在欧洲的法兰克福车展,虽与我们相隔千山万水,但还是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。

  对比之下,更使人感到,像今年这样办车展并非长久之计,它只会使参展商、使观众离它越来越远,同时也只会使人更加认识到品牌车展的真正价值。

  毋庸置疑,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,在商业活动中,所有的非市场行为都是多余的。而对于市场行为,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竞争的过程。通过竞争,展览的质量得到提高,参展商和观众感到满意,最终的结果是车展的品牌得到认可。

  看来,中国车展业急需打造自己的品牌!

  当然,中国市场有中国市场的特色,中国的名牌车展也必须打上中国市场的烙印,这里的烙印就是它的准确定位。这个定位的寻找过程也是打造品牌的题中应有之意。


原文来源于www.omaten.com

上一页下一页